武夷岩茶中轻火功、中火偏上至足火功、高火或病火茶汤特点
不同火功程度下武夷岩茶的蛤蟆背特征、叶底特征、香气特征、口感特征以及耐泡性和储存性的差异。
中轻火功:焙火温度较低、时间较短,形成的蛤蟆背泡点小、数量少、分布稀疏,叶底黄褐软亮。口感上香气高扬,以花香、蜜桃香等清香型香气为主,滋味鲜爽,茶汤相对较薄,但口感清新活泼.
中火偏上至足火功:经过高温、长时间烘焙,茶叶吃火足,蛤蟆背的泡点大、数量多、分布密集,叶底呈红褐色。此时的岩茶香气清幽,多为果香、奶油香等熟香型香气,汤感醇厚,内质丰富,滋味浓郁,有较强的回甘和生津,且更耐泡、耐储存.
高火或病火:焙火温度过高或“吃火”太急,虽也会有明显蛤蟆背,但叶底乌褐偏硬,甚至部分或全部碳化。这种茶焦味明显,口感苦涩,茶汤空洞无物,品之难以下咽,严重影响品质.
备注:“蛤蟆背”一词由来已久,最早出自陆羽的《茶经》,当时用于形容炙烤饼茶时茶叶表面烤出的像蛤蟆背一样突起的小疙瘩 。在长时间焙火阶段中,茶青达到一定温度,累积热量超过界限,高温使茶叶受热膨胀,叶片中大量水分子受热蒸发,水汽聚集在同一部分,使叶片向上隆起形成小疙瘩,即“蛤蟆背” 。
【轻火】轻火岩茶焙火时温度较低(100℃),时间(8—12h),所以火功较低。轻火岩茶特色:1.香气清远,高而幽长;2.鲜爽,滋味甘爽微带涩;3.品种特征明显,但韵味稍弱;4.汤色金黄或黄色,稍淡;5.叶底三红七绿,鲜活;6.这种岩茶不耐贮藏,容易出现“返青现象”;7.适合于刚接触岩茶饮茶者。
【中火】中火岩茶焙火温度一般控制在(100—120℃),时间(8—10h)。中火茶特色:1.中火岩茶香气浓郁,容易带有花果蜜糖香;2.滋味醇厚顺滑;3.耐泡;4.岩韵显;5.汤色橙黄;6.叶底隐约可见三红七绿;7.品质耐贮藏。【足火】足火岩茶焙火温度一般控制在(120—130℃),时间(6-8h)。足火茶特色:1.茶香气多表现为果香,杯底香佳;2.滋味浓厚,耐泡;3.汤色橙黄明亮;4.冲泡后叶底舒展后可见突起泡点,俗称“蛤蟆皮”或“起泡”;5.茶叶耐泡耐贮藏;6.多适用于水仙、铁罗汉、肉桂等耐候性高的传统品种。
【高火】高火岩茶焙火温度一般控制在(140—150℃),时间(6—8h)。高火茶特色:1.干茶色泽呈深褐色;2.容易出现焦火味;3.味道浓;4.茶汤深橙黄色;5.叶底硬挺暗褐,三红七绿不可见。
这四种火功,最为常见。经过不同温度、时间的炭焙,茶叶中的香气物质被层层过滤,随着火功的增加,香气更加“纯净”,其茶汤的滋味,也变得越加浓厚,可保存的时间也逐渐延长。
武夷岩茶不同火功特色的表格:
火功程度 | 焙火温度(℃) | 焙火时间(h) | 香气特征 | 滋味特征 | 汤色特征 | 叶底特征 | 耐贮藏性 | 适用品种 |
---|---|---|---|---|---|---|---|---|
轻火 | 100 | 8-12 | 清远,高而幽长 | 鲜爽,甘爽微带涩 | 金黄或黄色,稍淡 | 三红七绿,鲜活 | 不耐贮藏,易返青 | 适合于刚接触岩茶饮茶者 |
中火 | 100-120 | 8-10 | 浓郁,花果蜜糖香 | 醇厚顺滑 | 橙黄 | 隐约可见三红七绿 | 耐贮藏 | - |
足火 | 120-130 | 6-8 | 果香,杯底香佳 | 浓厚,耐泡 | 橙黄明亮 | 舒展后可见突起泡点(蛤蟆皮/起泡) | 耐泡耐贮藏 | 水仙、铁罗汉、肉桂等耐候性高的传统品种 |
高火 | 140-150 | 6-8 | 深褐色,易有焦火味 | 浓 | 深橙黄色 | 硬挺暗褐,三红七绿不可见 | - | - |
这个表格清晰地展示了不同火功程度下武夷岩茶的香气特征、滋味特征、汤色特征、叶底特征、耐贮藏性以及适用品种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