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跟着古人学品茶——中国最美茶诗》
六月因公出差半个月,才到家,就接到茶学专家杨多杰兄寄来新作《跟着古人学品茶——中国最美茶诗》。赶快阅读,心情也跟着愉快起来。不禁暗自为茶学及茶友庆幸:又有好书可读、有佳味可享了。
说“又”,是因为多杰此前已出版过《茶的品格:中国茶诗新解》《茶的味道:唐代茶诗新解》《茶的精神:宋代茶诗新解》等一系列茶诗研究专著。他在这方面下过全面、深入的系统功夫。现在这本,是拔出其类的菁萃汇集。
正如书名所示,本书的主体,一是“茶”,一是“诗”。作为茶人,多杰多年来不停奔波,到处品茶、制茶、访茶,足迹遍及各地。同时,他发挥了历史学科出身的优势,深入钻研文献,对茶的古今演变、发展,也如数家珍。由他来解读茶诗,多有新见。
《跟着古人学品茶——中国最美茶诗》
比如刘言史《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中“粉细越笋芽”一句,他特别说明唐代盛行煎茶法,先要以茶碾把茶叶碾成细碎的粉末。倘若不懂古代茶事,则可能会解“粉细”为茶叶笋芽“粉嫩尖细”,就与诗人本意大相径庭了。此外,对“荧荧爨风铛,拾得坠巢薪”的解说,也令人茅塞顿开,耳目一新。煎茶之火何以“荧荧”?他解释说,煎茶之火不能大,否则茶味未出而水已干;柴用“坠巢薪”,是因为要避免火猛、太冲,故柴木不能过于粗大,而坠巢之木细短,恰好符合煎茶的需要。这些,若对茶事一无所知,仅从文字去理解,实在是难以获得真解,要领略诗味,更是难上加难了。
古语云:“诗无达诂”,是从诗意理解的开放性而言,但诗人抒情写意,必有所凭,其言辞也必有所指。世远莫见其面,觇文得见其心。知其言,明其指,方能达诗之意,所谓“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是也。多杰解诗,首先重视文字训释。诗中的关键词语,必作解说。如裴度《凉风亭睡觉》,他特地指明“睡”意为午睡(《说文》解为“坐寐也”,即坐着打瞌睡),“觉”,读“绝”,意为睡醒。这两个字不讲明白,读者理解成“睡大觉”,就成了不小的笑话。
虽重文辞训释,但是行文又绝无学究的冬烘气。他在解诗过程中,也常引述文献,如考证皎然《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中“九日”为重阳节,就提及《礼记》、崔寔《四民月令》;对韦应物《喜园中茶生》中“园”的考证,引《说文》“所以树果也”,说明古代的“园”本义只是果园。但这些引证,意在解诗,意到即止,绝不龂龂于诗文字句的锱铢之较,追求的是“精当”“有用”,因而也就没有那种近乎炫学的繁缛,读来清醇平和又朴厚深挚,恰如品茶,耐人回味。
刘彦冲 《竹炉煮茶图》1842年作
与文辞训释相比,多杰还更重视文字背后的诗意,领会诗人的诗心。他深知“妙义难从句下求”,于是执宏观微,凭微瞻远,将二者巧妙地结合,引导读者走进诗境,领会诗心,品出诗味。每一首诗,都以章句法解读,全句的意思、整章的意思,总体解说,引导读者宏观把握,避免了寻章摘句式的肢解作品。
多杰解诗,每每片言居要,指点迷津,令读者先得阅读要领。如鲍君徽的《东亭茶宴》,先明示“茶宴”即以茶为主题的雅集,继而告诉读者本诗有作者、内容、立意“三难得”的特点。读者读诗之前,就能高屋建瓴,从特殊的视角把握诗的旨趣。结尾又加概括,提示这首诗集视、听、味、嗅、触五觉,体现了陆羽“精、行、俭、德”茶学审美观。读者像是围坐杏坛之上,跟随导师,由人及诗,由诗及美、及理,在诗歌的境界里拾级而上,步步登高。
书中解诗的手法,也在随文变换,花样不断翻新。例如对顾况六言诗《过山农家》的解说,就采用了当今影视取景的方式分析,手法奇特而又自然贴切。六言诗单一枯燥的语言节奏,一经解说,顿时连贯起来,圆融流畅,形、声兼备的画面感,浑然呈现在读者面前。后面从“泉声”“晒谷”而知“焙茶”缘于霉雨阴湿的分析,全从诗句的联系得出,深合事理,令人首肯膺服。
品茶、读诗,所谓文人雅事。之所以雅,关键在于既实且虚。茶之选、采、制、煎、饮,再加上器具、氛围等,繁琐、讲究;诗,只说读,要正字音、谐调韵、解章句,反复吟哦,沉潜其中。虚,是二者除茶的解渴之外,均无实际用处。但唯其无用,方显大用。在饮、品的过程中,便超越了形而下的“器”,上升到“道”的层面。诗、茶之妙,正在寄虚于实、实中见虚的虚实相得。此番解诗,最重要的,就是揭示了“诗”“茶”在精神层面的要义。如喝茶的“麻烦”,他看到的是“麻烦”背后的仪式感——正因耽心于游戏般繁琐细碎的程序,才有无穷的趣味,于解渴、爽口的同时,息心寄情,摆脱俗务,获得精神对现实的超越。这才是茶道的真谛。书中这样的开示,比比皆是。尤其以茶为介、为鉴,还蕴含着对当下现实生活的深切思考,如对焙茶技艺失传的深忧,就隐含着对现代快餐文化的鄙薄与不屑。因此,书名“跟着古人学品茶”,就不仅仅是学习一种单纯的技艺,而是对生活、对人生的深入考索。这是本书最具价值的所在。
作者的文字,下笔严谨,言必有据,如说到茶圣陆羽好友皎然的作品,立刻告诉读者《全唐诗》收诗七卷,有茶诗28首,显示出茶文化学者的本工。解诗过程中需要的知识,如古代茶酒之争中对“酗酒”之“酗”的分析,亦用形声训诂,信手拈来。
吴昌硕 《梅雪煮茶》
赵元任先生谈治学,曾有名言道:“言有易,言无难。”多杰书中屡下断语,如“茶道”最早出现于唐代诗僧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今东瀛盛行,其实是取自华夏);再如顾况《过山农家》是唯一一首六言绝句茶诗;王昌龄《洛阳尉刘晏与府掾诸公茶集天宫寺岸道上人房》为全唐诗中唯一以茶集为题的诗作;白居易一生写过64首茶诗……可见其案头之功的深厚。每读至此,仿佛看到作者伏案苦读的背影。灵动文字,皆为心血凝结。
多杰创办“多聊茶”新媒体,一直引领成员习茶、品茶、读茶诗。他有自己的读诗观:读诗如品茶,必须动手动口。口诵手写,方能品其真味。这本书,亦金针度人,体现着这一读诗观。作品中的生僻字都注音,两读或易读错的字,解诗之际均作提示。每首诗读、解完毕,还请书家用标准雅正的硬笔书法写出,并留有标格空白页,供读者动手,仿写临摹。读、写结合,仿佛烹茶自饮,更能味其深韵。多杰善于诱人,用心之切,真可谓循循然矣。
我非茶人、诗人,不贤识小,只能泛泛而谈。但作为一名老的语文教师,还想饶舌几句。这本书,同样适合中学生阅读。其中对诗歌的解说,完全符合中学尤其高三学生的诗歌鉴赏需求。如白居易《萧员外寄新蜀茶》中“蜀茶寄到但惊新”一句中的“新”,为什么不能理解为“新奇”而必须理解为“新鲜”?这不就是一道绝好的考题么?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阅读,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茶晟网(chashengapp.com)处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