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晟网

您好,欢迎访问茶晟的网站!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公布第一批省级《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

2024-09-14 栏目: 茶旅融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提升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推进我省非遗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根据《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工作方案》要求,我厅在各单位推荐的基础上,进行了认真梳理,遴选一批当地民众广泛认可、特色鲜明的非遗代表性项目,确定了第一批《福建省省级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以下简称《推荐目录》)84项,现予以公布。

screenshot-1726276243969.png

请各单位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认真谋划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各项重点任务,让非遗既承载文明,又更加时尚和充满新时代的烟火气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一批福建省省级《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
序号非遗代表性
项目名称
入选名录级别地区项目特色及旅游资源
1制作技艺(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国家级福州市花茶制作技艺(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体现了中国传统制茶技艺的精湛,也展示了福州人在茶叶加工技术创新上的智慧和努力。该技艺目前已有多家非遗工坊及生态观光茶园,设施完备,具有一定规模,集工业生产旅游与非遗宣传于一体,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实践展示传承活动,可供游客参观体验其采摘和制作过程、参与现场体验和研学教育。
2福州评话国家级福州市福州评话是以福州方言讲述,并由徒歌体唱调穿插吟唱独特的传统说书形式,源于古老的唐宋说唱艺术,是福州方言艺术的集中体现和典型代表,在中国曲艺界素有“活化石”之称。该技艺有多处传习所、茶馆等固定演出场所,并以“书场+茶摊”的模式将百年古厝变身曲艺书场,除了在茶馆内演出,福州评话也走进福州各大历史文化街区表演,定期面向市民游客开展免费评话演出活动,惠及市民以及外地游客十数万人,是具有福州地方特色的旅游新名片。
3闽剧国家级福州市闽剧,又称福州戏,福建地方戏曲剧种,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该技艺相关保护单位不仅建有拥有剧场、排练厅、多功能厅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固定演出场所,串联在旅游线路中,游客可以参观景点后,进入剧场观看非遗闽剧精品剧目,同时,将经典闽剧折子戏引入福州市各大景区开展展示展演活动,将林则徐、沈鹊应等从三坊七巷走出的名人故事融入闽剧,在实地实景中讲述景区故事,通过沉浸式演绎、现场讲解、戏服体验、唱腔欣赏等多方面互动交流,一站式感受非遗闽剧魅力。
4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国家级福州市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是十分特殊的制作工艺,在继承几千年中国株漆技艺的基础上创立的,采用布坯或木坯,经上灰、打磨、操饰、黑推光、色推光等工序后,再用彩漆晕金、锦纹、朱漆描金、台花嵌螺钿等技法加以装饰,最终制作完成。该技艺建有福州脱胎漆器工艺品展厅、漆器制作中心,占地面积约5000多平方米,承接漆艺非遗研学活动,游客可参观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工艺现场制作展示以及参与漆艺漂漆扇、漆珠磨显、漆珠编绳等手作项目,还可获得实践证书。
5咏春拳国家级福州市咏春拳是一门制止侵袭的中国传统武术,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传播中华武术优秀文化、推动两岸三地特别是闽台文化交流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该项目保护单位福建传统詠春拳(海峡)文化发展中心依托三坊七巷5A级景区,有展示传习场所约1600平方米,展馆开设游客体验詠春拳三星桩,木人桩,沙包,短棍,长棍等活动内容,提供研学服务,传承人定期在展馆进行实践展示传承活动、宣传展示展演等。
6聚春园佛跳墙制作技艺国家级福州市鼓楼区佛跳墙又称福寿全、坛烧八宝,是福建省福州市的名肴,也是坛煨菜肴的代表,制作时选取山珍海味,先以十几道工序进行初步加工,再根据不同原料的性质和特点,将它们依次装进绍兴酒坛里用微火煨制而成。佛跳墙制作技艺在距今一百多年的清光绪年间创制,该技艺保护单位建有佛跳墙展示馆、闽菜博物馆,长期开展各类传承培训和活动,同时依托三坊七巷景区、上下杭、梁厝历史文化街区,提供体验、研学、销售等服务,发挥非遗集聚、传播效应。
7畲族服饰国家级罗源县福建省畲家妇女畲族服饰特色显著,并因地域、婚姻状态而纷呈异彩。闽东北畲族妇女发式称为"凤凰髻",16岁前少女用红绒缠辫子,盘绕头上,额前留"留海",畲族称为"布妮头"。成年已婚妇女发式畲族称为"山哈娜头",随地域不同略有差异。罗源县文化馆建有竹里村畲族传统服饰传承保护基地一个,面积300平方米,传承人定期在传承基地内进行实践展示传承活动,游客可以参观体验其制作过程和现场体验,可串联在旅游线路中,产品可灵活融入景区。
8福州木雕(闽侯)省级福州市福州木雕是福建省传统雕刻艺术之一。源于唐宋时期的寺庙建筑和神像雕刻,题材丰富,表现广泛,刀法细腻,线条流畅。造型简练,神态逼真;古色古香、淡雅淳朴;适合用于建筑装饰、家居摆设、欣赏把玩,渗透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意韵和朴实无华的文儒品味。该技艺目前具有非遗传承示范基地、非遗展馆,除常规陈列外,还设有古典家具和木雕等生产区域,可提供参观、手工体验、研学交流等项目,深受市民游客、海峡两岸青年和国内高校大学生欢迎。
9福州同利肉燕制作技艺省级福州市鼓楼区肉燕是福州地方风味小吃,是福州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民间家宴等必备佳肴。同利肉燕店于清光绪二年(1876)创办,已历经四代经营。福州同利肉燕制作技艺活动点位于5A景区三坊七巷南后街98号,定期开展有肉燕制作技艺展示活动,并且在高校、社区等地开展研学,同利肉燕制作技艺开展线上线下售卖,使参观的市民游客都可以体验到技艺的特色。
10十番音乐(连江)省级连江县连江县十番音乐是福建十番音乐的一个流派,具有四百多年传承历史,一直保留着传统的乐器组合、演奏技巧、演奏形式、演奏曲目、传承方法等古乐特色,被誉为“和色雅韵,华夏正声”,荣获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十番古乐)”称号。该项目建有非遗传承示范基地,传承人定期在工坊内进行实践展示传承活动,市民游客皆可参与欣赏、体验。
11厦门漆线雕技艺国家级厦门市思明区漆线雕是中国漆艺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之一,是闽南地区的传统工艺。自唐代彩塑兴盛以来,漆线雕便被应用于佛像装饰。漆线雕做工精细雅致,形象逼真生动,风格古朴庄重,画面栩栩如生,堪称艺苑奇葩,中国一绝。该技艺拥有漆线雕艺术馆及研学场所,市民游客也可参与漆线雕工坊参观体验、DIY制作体验、文化讲座与互动问答,参加定期的开展漆线雕技艺的文化沙龙,倾听由传承人讲述的漆线雕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艺术价值。
12厦门珠绣国家级厦门市思明区厦门珠绣起源于唐朝,鼎盛于明清时期,其设计精美,色彩对比强烈,经过专业绣工将多种色彩的珠粒经手工缝制而成,具有独特的装饰手法和艺术风格,珠光宝气,晶莹华丽、新颖别致、色彩明快,经光线折射有浮雕效果。该技艺在著名经典鼓浪屿风景名胜区分设两处固定展示场所,可串联在文旅精品路线中,并有传承人定期在展示场所进行非遗传承及研学活动,游客及市民可以参观体验非遗产品的制作过程,相关文创文旅纪念品也可灵活融入景区街区建设。
13保生大帝信俗国家级厦门市海沧区保生大帝信俗起源可追溯至北宋中期。现时中国大陆及台湾的保生大帝祭祀均延袭古制,包含祭祀、进香、祈求药签、巡游等内容,是具有闽台地域特色的祭典仪式。海沧青礁慈济祖宫是保生大帝信俗发源地之一,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系厦门市重要的民间信仰场所和历史文化古迹之一,被广誉为“闽台慈济第一宫”。市民游客可通过参观主殿、百草园、历史名医长廊等深入了解保生大帝信俗文化,体验两岸人民深远的文化渊源和血脉相融的深厚情谊。
14惠安石雕(影雕)国家级厦门市湖里区惠安石雕(影雕)是在仅1.5厘米厚、磨得锃亮的青石板上,用粗细不同的各种微型钢钎,靠着铅点的大小、深浅、粗细、疏密和虚实的有机结合,精心雕琢,相应成像。该项目保护单位以非遗影雕为核心特色名片,建有主题文化创意旅游园区4.2万平方米,设有传习中心,融合文化+非遗,开展常态化传习活动,传承人参与传习活动课堂的专业指导,同时,设置惠和影雕体验区,市民游客们可以参观并体验惠和影雕雕刻技艺。
15福建布袋木偶戏(厦门)、闽南皮影戏省级厦门市思明区福建布袋木偶戏历史悠久,相传始于明代,流传于福建闽南、台湾及东南亚华侨华人聚居地,又称掌中戏、掌中木偶,是福建闽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傀儡戏表演形式之一。该项目保护单位是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研学活动开展场所,在曾厝垵附近有400平方表演场馆,常态化开展布袋木偶戏表演、皮影戏展览,还可开展研学、培训、创作、木偶制作、木偶艺术文创产品开发等,游客可以观看木偶戏表演,参观体验其制作过程和现场体验,可灵活融入景区(街区),串联在旅游线路中。
16厦门馅饼手工制作技艺(鼓浪屿馅饼)省级厦门市思明区鼓浪屿馅饼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起源于1805年,由二三十道独特工序组合而成的,因其口感香甜酥细、湿润冰凉、口味繁多而蜚声国内外。该项目设有福建省鼓浪屿馅饼食品文化博物馆,建筑面积2438平方米,常年对外开放,传承人定期开展实践展示传承活动,游客可听博物馆讲解员介绍该技艺的前世今生,研究学习鼓浪屿馅饼的制作工艺,品茗吃饼,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17闽台青草药(厦门)省级厦门市海沧区闽台青草药,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传统医药,是厦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积累而形成的一个具有完整理论和闽南特色的青草医药学体系。厦门市海沧区保生青草药传习中心不断践行闽台医祖保生大帝开创的青草药文化,传承医者仁心、为善最乐的崇高精神品质。该项目体验场所位于厦门海沧温厝慈济北宫,并建设了约5000平的闽台青草药园。园内设立了人体穴位石像,种植500多种青草药,设立专业铭牌,作为科普、教学、科研、养生祛病之用,可供游客参观学习,造福一方;开发了青草药膏、手工皂、书签、香囊等制作体验活动。
18珠光青瓷烧制技艺(同安汀溪)省级厦门市同安区珠光青瓷烧制技艺,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汀溪镇传统技艺,汀溪窑址是中国宋元时期南方青瓷窑址的重要代表。珠光青瓷器形有碗、碟、瓶、罐、洗、钵等,釉色以淡褐黄釉为主,纹饰有卷草纹、篦点纹、菊瓣纹等,有的碗底还压印双鱼、小鹿、水禽等图案,充满简约明快的内在美。该技艺设有热陶艺术珠光青瓷传习中心,由同安古窑公园修复改建而来,提供陶艺、茶道体验及各类珠光青瓷的衍生文创产品。
19厦金宋江阵省级厦门市翔安区厦金宋江阵,福建省厦门市传统武术,是集南少林武术和舞蹈、杂技为一体的广场表演项目。宋江阵源于明代抗倭斗争中的军旅步战武术阵法和乡团训练,演武内容主要有:行阵、单练与对练、群体演练、收阵四部分,在闽南和台湾地区民俗活动中经常可看到宋江阵的表演,主要流传于厦门一带和台湾的高雄、金门县等地区。现有宋江阵民俗文化广场、闽台宋江阵博物馆,有演武场约1600平方米,展览面积约400平方米,每年定期举办暑期研学及宋江阵民俗文化活动节,市民游客可通过观看演出和展览获得沉浸式体验。
20布袋木偶戏国家级漳州市芗城区漳州布袋木偶戏是由木偶表演剧、布袋木偶戏、木偶头雕刻等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性的传统民俗艺术。漳州布袋木偶戏历史悠久,其“源于晋,成型于唐宋,兴于明”,早在明代万历年间就流传到东南亚各国和台湾等地。漳州市布袋木偶传承保护中心是福建省重点院团之一,全国木偶皮影十大院团之一,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的“示范点”,中国木偶协会副会长单位,被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木偶联会中国中心授予“艺术交流漳州实验基地”,“福建省新时代特色文艺示范基地”,市民游客可现场观看布袋木偶戏精品剧目,参与现场体验。
21三平祖师信俗国家级平和县三平祖师信俗,属民间信仰中的佛教禅师崇拜。三平祖师即晚唐高僧义中禅师,祖籍陕西高陵,出生于福唐(今福清市),圆寂后逐渐演化为佛教俗神,有很多神奇的民间传说广为流传。由其创建的闽南千年古刹三平寺位于平和县文峰镇境内,至今已有1163年历史,迄今香火鼎盛,影响深远,不仅在闽南、粤东地区家喻户晓,而且闻名于台、港、澳地区和菲律宾、新加坡、印尼等东南亚国家,每年都有数百万的信众到三平朝圣,是闽南漳州对台湾地区民间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可串联至两岸旅游交流线路。
22东山关帝信俗省级东山县东山关帝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两岸有浓厚的群众基础,通过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展现特色文化底蕴。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东山每年在农历五月十三关帝诞辰期间,都会举办关帝文化旅游节,是大陆方面举行届数最多、延续时间最长的涉台文化节庆,吸引了两岸各界人士到东山寻根谒祖、旅游度假、投资兴业,也成为了两岸文旅合作的重要纽带。
23古琴制作技艺(长泰)省级漳州市长泰区。漳州古琴文化可追溯至唐垂拱二年(686),由开漳第一任刺史陈元光带入闽地。古琴传入漳州至今千余年,承载着漳州唐末至今重要的历史文化,对闽南人的精神、气度、品格、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也成为与台湾以及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进行文化艺术交流的特色项目。该项目保护单位建有中国龙人古琴文化村,占地1800亩,集古琴文化传承、文化艺术传播、教育及学术研究、文化旅游、影视演艺等于一体,是弘扬中华古琴文化及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
24东美香脯糕制作技艺省级漳州市台商投资区东美香脯糕制作技艺始于明崇祯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该项目保护单位建有一个300平方米东美香脯糕非遗体验馆、一个100平方米作品展示馆,一个4000平方米户外非遗互动陈列园及体验馆内展板展柜设计布展、多媒体互动配置,被列入漳州台商投资区观光旅游点之一,是台商区研学教育点,可供市民游客参观、体验。
25泉州提线木偶戏国家级泉州市经过千百年传承,泉州提线木偶戏已形成独特的表演技法,项目保护单位采用学校教育、师傅带徒、剧团培训等方式,培养木偶戏传承人;推进“木偶戏进校园、进社区”,普及木偶戏知识;编写木偶戏教材、普及读物,制作音像制品等。设有木偶剧院、传习中心,定期面向市民、国内外游客开展常态化演出,同时也开展研学、培训课程,让更多市民游客感受非遗魅力,推动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薪火相传。
26乌龙茶制作技艺
(安溪铁观音)
国家级安溪县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始于唐末,兴于明清而盛于现代。该项目保护单位专设研究中心,面向公众开放,系统展示安溪的历史文脉、非遗魅力和民俗风情,可供市民游客参观体验、学习茶艺、亲身体验茶文化的魅力,让更多人了解安溪茶的专业知识,体会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发展。
27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国家级晋江市     泉州市泉港区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是福建沿海木船制造的一项重要的民族传统手工技艺,采用榫接、艌缝等核心技艺,舱与舱之间互相独立,形成密封不透水的结构形式。该技艺建有以传习所、体验中心、展示中心、培训与研学、游客休闲中心等为一体的海丝福船馆、展览馆等,不定期举办水密隔舱福船船模制作比赛、技艺培训和福船游学研学等活动,接待大量专家、学者、公众研学团体,相关福船文化产品销售成果显著,促进一批从业者就业增收,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28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国家级泉州市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是中原文化、本土文化和海洋文化融合的产物。它是南宋皇室南外宗正司迁入泉州后,把皇家宫殿建筑技艺带入民间,融合了泉州的地理、气候、文化习俗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是闽南地区古建筑行业的主流。泉州全市设有多家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非遗传习所,可进行堆剪(剪瓷雕)、木构件拼装(榫卯)等古建技艺研学体验,有泉州古城、惠安孔庙、青山宫、蔡氏古民居、刘望海故居、崇武古城武功大夫第等典型闽南传统建筑,可串联在旅游线路中。
29梨园戏国家级泉州市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因为保留着古南戏的许多文化艺术形态,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梨园戏用闽南语泉州腔唱念,表演古朴独特,精致细腻,有一套世代传承的严谨规范程式,梨园戏音乐属于古老的曲牌连缀体,曲调优美,珠圆玉润,至今保存五百多首传统曲牌与场景音乐,有许多为唐代大曲、法曲、宋词牌的珍贵古乐遗存。
30高甲戏国家级泉州市高甲戏又名“戈甲戏”,形成于明末清初,是闽南方言地区最大的戏曲剧种,流行于泉州、厦门、漳州和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华人聚居地。高甲戏传统保留剧目九百多个,大都来自史书、小说、传奇和民间故事,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高甲戏与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非常密切,每逢民间节庆喜日,延请高甲戏演出,已成俗例。高甲戏蕴含着浓厚的古代闽南地方文化,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是海内外泉腔语系观众喜爱的剧种,也是维系祖国大陆、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华人华裔的重要情感纽带,是闽南地区优质旅游资源。
31五祖拳国家级泉州市五祖拳是泉州南少林武术的重要拳种,受到南少林尚武之风的熏陶,历史久远,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五祖拳等南少林武术还是两岸文化交流的桥梁,两岸武术界有共同探寻其发展脉络的共识。作为一种内涵深刻而丰富的文化现象,五祖拳与泉州南少林寺院、武术典籍、拳种、历史源流和民间习俗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五祖拳等泉州南少林武术在泉州代代薪火相传,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极强的传统继承性和凝聚力,拳友遍及四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来泉游客争相体验的非遗项目。
32灯彩(泉州花灯)国家级泉州市泉州花灯按制作工艺分有彩扎灯、刻纸灯、针刺无骨灯三类,泉州花灯起源于唐代,盛于宋、元,泉州花灯是泉州闹元宵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元宵佳节,泉州满街精灯荟萃,争奇斗艳,为人们祈望新年行好运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技艺定期举办展览和体验活动,吸引大量市民游客,同时向海外推广,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也凝聚了海外侨胞的爱国爱乡之心。
33蟳埔女习俗国家级泉州市丰泽区蟳埔女习俗,是主要流传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海街道的蟳埔、金崎、后埔、东梅等社区的一种传统生活习俗。蟳埔女的服饰、头饰、耳饰文化也别具一格,它们因蟳埔特定的环境、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形成了深厚的历史积淀。蟳埔女习俗在蟳埔社区建有4个非遗工坊,传承人定期在工坊内进行实践展示传承活动,有1000平的固定场所,游客可以参观蟳埔女簪花围体验其制作过程和现场体验,可串联在旅游线路中,产品可灵活融入景区(街区),蟳埔女簪花围现已成为游客争相体验的热点项目。
34泉州木雕(张坂木雕)国家级泉州市台商投资区泉州木雕(张坂木雕)所在地为张坂镇,是全省首家佛像、宗教用品集散市场,被评为“福建省旅游特色街区”。张坂具有千年雕艺文化,从业人员超2万人,有8个木雕非遗工坊,固定场所面积超5000平,其中位于张坂上塘雕艺街的区雕艺馆是张坂雕艺文化的集中展现,展出了数十位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雕艺大师作品,同时提供非遗制作体验和现场体验。该非遗项目已融合进台商投资区一日、三日、五日旅游线路。
35惠安女服饰国家级惠安县惠安女服饰,头披花头巾、戴金色斗笠,上穿湖蓝色斜襟短衫,下着宽大黑裤。花头巾的花大多是小朵的蓝色花,衬以白底,显得活泼、亮丽;头巾紧捂双颊,只露眉眼和嘴鼻,衬出惠女含蓄和恬静的美。惠安女子的特色服饰在汉族女子服饰中独树一帜,是中国传统服饰精华的一部分,被誉为“巾帼服饰中的一朵奇葩”,具有较高的实用艺术价值和民俗文化研究价值。惠安县建有惠安女服饰传习所3家,传承人定期在传习所内开展授徒传艺、实践传承活动。惠安女服饰体验点十几个,分布地点包括酒店、民宿、景区等,可供游客试穿体验惠安女服饰。
36惠安石雕国家级惠安县惠安石雕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宫观寺庙的建筑设计、雕刻安装,寺内外塔、亭、柱、栏等的建造雕刻,以及对神佛造像出神入化的雕刻上。惠安石雕历经一千多年的繁衍发展,仍然保留着非常纯粹的中国艺术传统,保持着很完整的延续性,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惠安县建有惠安石雕非遗传习所15家、非遗工坊10家,均具有一定规模的石雕展示、传承场地,并持续开展石雕(影雕)研学体验。
37竹编(安溪竹藤编)国家级安溪县安溪县竹藤编工艺历史悠久,在五代时期已经出现,宋元时期就十分普及。人们大量使用竹藤编制农具、茶具等生活用品,有筛、笼、篱、笠、椅、筐、箱、灯等14类40多种品种,具有传统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近现代农业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安溪藤铁工艺转为用于生活用品和艺术品制作,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安溪因此获得“世界藤铁工艺之都”称号,有较成熟的体参观、体验,产销场所。
38永春香制作技艺国家级永春县永春香又称“永春篾香”“汉口神香”,明洪武年间(1387年),阿拉伯人蒲姓后裔由泉州移居永春官田市(今五里街)和九十都后溪寨(今达埔汉口)以经营“神香”为业,永春的制香史由此开启。永春香是东方资源与西方文化碰撞的“海丝”产物,也是解读泉州“东亚文化之都”的重要名片,素有“中国香都”之称的永春县达埔镇,其盛产的朝贡香、家居香及文创香等种类各异的永春香飘至大江南北,该技艺具有一定规模的展示、传承场地,可为游客提供相关产品的购买、体验、研学等服务。
39德化瓷烧制技艺国家级德化县德化陶瓷制作生产始于新石器时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发展于当代。德化瓷雕塑始于宋代,其捏塑工艺精巧纤秀、造型逼真,在刻花、浮雕装饰上,工艺美与材质美相融合,尤其是白瓷制品浓淡分明、层次丰富、釉色乳白如凝脂,透光度极好。德化陶瓷历来是中国贸易重要输出品,与丝、茶并誉于世界,有“东方艺术珍宝”之称。德化县以传承和发展陶瓷文化为基础,追求艺术与生活的精典结合,集中国陶瓷文化艺术产业创意、德化瓷雕创作、陶瓷历史博物馆、文化众创空间、青少年中国传统文化游学和德化陶瓷文化旅游接待等艺术展示与文化旅游服务为一体,满足旅游市场多元化需求。
40磁灶窑陶瓷烧制技艺省级晋江市磁灶窑陶瓷烧制技艺可追溯至西晋武帝泰始元年,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其制作的陶器曾经远销海外。主要陶品有急烧壶(即药壶)、炖锅、缸瓮、皇金。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主要有割线( 小件陶坯)、拉坯(科钵类,缸瓮类、大缸)、晟磁、上釉水、烧制等工序。该项目串联金交椅山窑址、苏按村、岭畔村,沿路建设有泉州古代外销博物馆陶吧、“黑茶古”体验馆、陶艺街、梅溪非遗文化栈道、古窑址打卡体验区、陶艺大师工作室、研学课堂、陶韵餐厅、陶艺主题咖啡馆、非遗体验区等,吸引各级各类非遗文化艺术大师入驻,形成大师工作室集群,打造集陶艺体验、文化研学、亲子互动文旅潮玩于一体的“沉浸式”乡村文化旅游目的地。
41泉州砖雕县(区)级泉州市泉州砖雕历史悠久,起源于宋元鼎盛于明清,是“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宋元中国.海丝泉州”千年历史。泉州砖雕结合“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2处代表性遗产点,在地文化元素,企业文化打造系列砖雕文创产品,可以融入各个遗产点景区、机场、博物馆等文创展区。开发有砖雕研学、世遗主题砖雕拓片研学、滴水兽小红鱼彩画等研学课程,打造集参观、学习、销售、研学、体验一体的非遗砖雕项目。
42泰宁梅林戏国家级泰宁县泰宁梅林戏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徽剧融合当地民间小调、道教音乐、方言以及客家文化所繁衍出来的地方剧种。该项目拥有一支30余人的稳定专业队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名,剧团常驻于梅林戏展示中心(占地约814平方米),可开展集旅游观光、非遗展示传承、文艺汇演、研学体验、大众茶馆等为一体的非遗传承实践及宣传展示活动。
43小吃制作技艺(沙县小吃制作技艺)国家级三明市沙县区沙县小吃历史渊源悠久,是南迁的汉人运用祖先的烹调手艺与当地节气民俗相结合形成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名小吃。沙县小吃制作技艺项目依托沙县小吃文化城4A景区、沙县小吃第一村·俞邦3A景区、小吃科技馆、小吃民俗风情馆、沙县小吃培训中心等场馆、景区,开展沙县小吃的活动组织、推广宣传、市场拓展、品牌提升,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44永安安贞旌鼓省级永安市永安安贞旌鼓源于古代战鼓(起源于唐代或宋代初年),最初是作战时的战鼓,当进攻时,擂打旌鼓,用来鼓舞士气,也用于欢迎凯旋的将士。随着历史变迁,旌鼓衍化发展,旌鼓在每年的春节、元宵节期间,成为驱邪祈福的重要工具。项目通过与安贞堡旅游景区相结合,融入文化创意和文化产品的开发等功能,以静态和动态两种形式相结合,多角度地为游客展现过去百姓原汁原味、丰富多彩的民俗民情和传统文化魅力。
45古琴制作技艺(三明)省级三明市三元区古琴制作技艺保护单位具备以古琴制作和演奏教学、文旅康养旅游相结合的非遗基地,以古琴制作、教学、团建活动、雅集、研修为主,周边有竹林万亩,梯田步道,负离子含量高,每年接待游客三千人以上,同时具有古琴展厅和教学馆,室内面积580平方米,每年培训古琴演奏学员20-80人。
46永安小陶二十八宿花灯省级永安市永安小陶二十八宿非遗传承所为二层黄城古寨,占地面积3900平方米,建筑面积5100平方米。古寨内一层为非遗传承所展厅和训练表演区,二层为2.5米宽古寨墙将展厅和训练表演区环绕,古寨墙上的古朴风雨廊,可供游客观赏表演区中的二十八宿花灯。风雨廊由二十八段木廊组成,代表了二十八宿花灯中二十八位将军,并且做了相关的简介,游客可以到这里参观体验其制作过程和现场体验,可串联到3A级甘乳岩景区和3A级五一村景区中。
47宝剑锻造技艺(明溪)省级明溪县宝剑锻造技艺(明溪)采用传统锻造技艺和先进冶金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精心冶铸宝剑,使失传多年的闽王宝剑制作技艺重放光彩。项目具有传承所850平方米,有宝剑锻造、淬火、整形区域,磨光、抛光区域,镂刻组装区域、展示、展览,销售区域以及可满足生产与带徒授艺为一体的宝剑厂综合大楼。传承所每周开放48小时,接待专家学者调研考察和宝剑爱好者参观600余人次,可提供展示展销、研学体验等服务。
48木活字印刷术(宁化)省级宁化县宁化县的木活字印刷术主要包括木雕活字字模的制作、印刷工具种类和制作、印刷程序和装订工艺,其在字模制作、画像雕版、排字、纸张墨水选择乃至刷墨等工艺上都有独特的讲究。宁化县在客家祖地景区内建有木活字印刷术传习所,传承人定期在传习所内进行木活字印刷术展示,游客可以参观并现场体验其制作过程,可串联在旅游线路中,相关产品及其延伸产品灵活融入景区售卖。
49朱熹祭典(尤溪)省级尤溪县朱熹祭典是专门用以祭祀朱熹的大型庙堂祭祀乐舞,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仪礼表演,始于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每年春秋及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诞辰日临近,尤溪县都举行以纪念朱熹为主题的朱子文化宣传周,举办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朱子文化专题讲座、朱熹祭典、“朱子礼乐”会演等活动。朱子诞辰祭典活动,已成为尤溪重要的节庆活动,每年都会吸引众多海内外华人、华侨来此寻根谒祖,传承弘扬朱子文化。朱熹祭典(尤溪)在南溪书院(朱子文化园内)设有非遗传承所,占地面积约8500平方米。游客可通过研学旅游等形式来此体验朱子礼仪,是近距离感受朱子文化必到的景点。
50尤溪小吃县级尤溪县“尤溪小吃”项目落地在省级特色步行街朱子古街,尤溪县非遗中心授牌“尤溪县非遗小吃展示馆”(熹园小灶),项目面积约400平方米,以尤溪百种非遗小吃为核心,以尤溪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尤溪“福”文化、尤溪方言、楹联习俗、二十四节气、中国书法、中国灯笼等非遗项目为装饰设计元素,充分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展馆除了品尝小吃,还灵活融入尤溪其他非遗产品展示、售卖等。
51妈祖信俗国家级湄洲岛管委会妈祖信俗是我国首个信俗类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妈祖文化的核心内容,源于人们对妈祖的景仰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民间信仰习俗,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习俗和庙会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由祭祀仪式、民间习俗和故事传说三大系列组成。妈祖信俗以其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不断推动着两岸民众之间的交流。近年来,莆台妈祖文化交流趋向多元化,不仅涉及谒祖寻根、巡游祭典、缔结友好宫庙等,包含举办研讨会、展览、文化节等,以妈祖文化为纽带,两地实现经贸人文等方面的互动与融合。
52莆仙戏国家级莆田市莆仙戏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闪光于现代,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二县及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现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元素,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 莆仙戏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唱腔丰富,综合了莆仙的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的艺术特点,用方言演唱,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该项目依托国家文保单位的三清殿,成立莆仙戏传习所设立了莆仙戏曲文化展示区、莆仙戏服饰互动区、莆仙戏实景演出观赏区、莆仙戏手作体验区、莆仙戏文创区等,满足了游客深入体验莆仙戏艺术魅力。
53莆田木雕国家级莆田市城厢区莆田木雕历史悠久,唐代已经开始采用莆田木雕装饰建筑,还用于佛像和刻书。到了明代,莆田出现了较多擅长佛像和装饰雕刻的艺人,清代的莆田木雕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乾隆年间已经有贴金透雕作品被当做贡品。莆田木雕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尤以立体圆雕、精微细雕、三重透雕等传统工艺闻名于世。依托该技艺,莆田建有省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和市级观光工厂。游客可以参观传承人展示传承活动也可以体验其制作过程。莆田木雕展馆内有著名的吉尼斯世界记录木雕作品《清明上河图》和百余件各式各样的木雕作品,在旅游中还可串联周边的千年古刹广化寺、宋代水利工程木兰陂、钟潭风景区、莆田市美术馆等共同构成新的人文旅游景观。
54家具制作技艺(仙游古典家具制作技艺)国家级仙游县仙游古典家具制作技艺具备常设展馆与工艺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纯熟的制作技艺,创始人黄氏三兄弟也是黄氏工艺家具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身体力行推动仙作的传承和保护。该技艺保护单位于2011年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18年被评为“非遗代表性项目生产性保护传承重点单位”,2023年12月,入选2023-202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可提供展示展销、研学体验等服务,串联至人文旅游动线中。
55祈梦习俗(九鲤湖)省级仙游县祈梦习俗(九鲤湖),俗称“乞梦”,雅名“卧游”,始于唐代,兴于宋代,鼎盛于明清,祈梦习俗包括戒斋、洁洗、品茗、焚香、赏景、求梦、解梦、圆梦、还愿等一整套程式。祈梦习俗(九鲤湖)建设有九鲤湖祈梦传习所1个,传承人2人,其中九仙祠、祈梦楼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项目保护单位在祈梦区项目配套建设、祈梦文化旅游节、人员培训和日常管理等方面积极投入。目前正在复原九鲤湖九大祈梦程式,增强祈梦仪式感,加强游客沉浸式交互体验。
56莆田皮雕市级莆田市荔城区皮雕,以皮革为雕刻材料,以旋转刻刀为主要工具,制作出带有各种深浅、凹凸等丰美立体图案的工艺美术作品或日常生活用品。该技艺具备近600平方的展示厅和皮雕非遗工作室,每周接待省内外领导和观众参观购买超200人次以上;在莆田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非遗一条街设有近500平方的皮雕非遗制作体验、传承中心,现场售卖文旅文创产品,充分把莆田文化和国内外旅游串联起来,常年对外开放研学教育、观光旅游、线下线上产品销售,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57浦城剪纸国家级浦城县浦城剪纸历史悠久。西晋时由中原士族入浦定居传入并深得浦城人喜爱。明清时,浦城剪纸开中国民间剪纸“礼品花”之先河,对江南、乃至全国的“礼品花”剪纸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剪纸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浦城剪纸现有市级非遗传习所1家,场所面积425㎡,常驻非遗剪纸传承人10人(其中省级2人、市级3人、县级传承人5人),游客可以现场参观和参与剪纸体验,场所可串联在旅游线路中,产品可灵活融入景区(街区)。
58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国家级南平市建阳区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始于晚唐五代,兴盛于两宋,是中国古代黑釉瓷的巅峰之作,工序繁杂,造型古朴、釉色斑纹独具特色。现有以建盏为主题建设的建盏文化创意园,内有建盏文化展示中心、建盏龙窑、建盏工艺大师工作坊等,游客可以参与到建盏拉坯、上釉、龙窑参观等互动体验中,让游客深入了解建盏的历史文化、烧制技艺、传承创新和产业发展情况。
59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国家级武夷山市武夷岩茶的制作可追溯至汉代,历经发展创新,于清朝初年创制出制作乌龙茶(武夷岩茶)完善的工艺,武夷山独特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精湛的传统制作工艺,造就了武夷岩茶(大红袍)独有的“岩骨花香”。该技艺目前建有12处市级非遗体验馆,4处南平市级非遗传习所,传习所内有传承人不定期在工坊内开展实践展示传承活动。游客可以预约参观体验其制作过程,部分体验馆已开发相应的研学线路,融入到当地的景点旅游中来。
60四平戏国家级政和县四平戏(政和)又称“四平腔”,是由明代中叶时期流行的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演变而成,明末清初传入政和。现有杨源四平戏展演中心、英杰庙古戏台,是该项目重要的传习场所,杨源四平戏剧团目前有国家级性传承人2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7人,县级传承人17人,参与日常四平戏活动展示、宣传。每周一、三、六晚上定期在杨源四平戏展演中心演出传统剧目供游客观看。
61建阳建本雕版印刷省级南平市建阳区建阳建本雕版印刷在建阳区书坊乡康宁古街建设有建本展示馆,小人书(连环画、雕版)博物馆,展示建本雕版、建本影印本资料、实物约300余件(套),游客可以在其中体验建本雕版印刷技艺和观看有关雕版的多种作品。展示馆全方位展示建本雕版的历史脉络及制作工艺,成为该项目重要的传习场所。
62松溪版画制作技艺省级松溪县松溪版画传承的木刻技法,是中国雕版印刷技法的延伸、继承和发展,传承了宋代建本雕刻的遗风,长刀短笔、圆刀顿首,它以绝版套色木刻为主要版种,因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大众的目光,是松溪独特的文化名片。该技艺建有松溪版画传习所,功能配套齐全,能同时容纳100人创作。共接待研学团队50多次,版画培训活动100多场,其中组建夕阳红版画培训班。游客可以参观体验其制作过程和现场体验,形成固定培训和预约培训相结合模式,带动村民收入呈上升趋势。
63湛卢宝剑铸造技艺省级松溪县湛卢宝剑铸造技艺选用百炼钢为材质,采用纯手工锻造,经上百次反复折叠、旋纹、扭转锻打、淬火等十二道工序锻造传统宝剑。产品保留花纹钢特有的质感和触摸感,刀身经多次反复折叠锻打,呈现出天然彩色纹路,游客可以参观体验湛卢宝剑制作过程和现场体验。
64福建乌龙茶制作技艺(北苑茶)省级建瓯市福建乌龙茶制作技艺(北苑茶)的种植、制作起源于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是中国茶叶发展史上著名的御茶。目前在茶旅一日旅线路上有省级乌龙茶科技小院,传承人定期在工坊内进行实践展示传承活动,有近2000平的固定场所,游客可以参观体验其制作过程和现场体验。北苑御焙遗址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瓯市委市政府拟以北苑御焙遗址为核心,实行“1+5”北苑复兴行动计划,做好遗址活化、讲好历史、振兴茶业、茶旅融合、对外交流等。
65白茶制作技艺(政和)省级政和县政和白茶制作技艺独特,不炒不揉,主要为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特点是既不破坏酶的活性,又不促进氧化作用,形成"清鲜、纯爽、毫香”的风格。依托政和白茶制作技艺设立的政和隆合茶书院(白茶制作技艺)扶贫工坊,定期邀请传承人开展实践展示传承活动,是一个集观光体验、科研实践、教育培训、技艺传承于一体的综合性茶文化传播机构。书院不仅致力于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通过丰富的活动和实践,为游客和茶友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和学习茶文化的平台。
66政和竹工艺技艺市级政和县政和竹工艺技艺包含制作竹茶具、竹餐具、竹家具、竹灯具、竹工艺品、竹空间等6个方面。政和竹工艺技艺依托传承人建设竹工艺博物馆,竹工艺博物馆面积共1300㎡,以竹材为主元素,设有古代竹工艺展示区、竹名人堂、政和好物售卖区、竹茶器竹家具当代竹工艺品展示区、竹迹荣誉馆、竹居空间、图书馆、手作坊、多媒体活动室等空间。博物馆建设风格沿袭宋式风骨东方美学,融入现代空间美学,打造集旅游观光、文化传播、商业交流、产品展示、实训教育于一体,是竹行业极具代表性综合性竹空间的博物馆。
67乌龙茶制作技艺(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国家级
漳平市
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经过漳平历代茶农的工艺革新,结合闽北水仙与闽南铁观音的制法,创制了工艺独特的乌龙茶类唯一紧压茶,品质珍奇,风格独一无二,极具浓郁的传统风味。该技艺现有10个漳平水仙茶非遗工坊,传承人定期在工坊内进行实践展示传承活动,有500平的固定场所,游客可以参观体验其制作过程和现场体验,可串联在4A级景区九鹏溪旅游线路中,产品可灵活融入景区售卖。漳平市大力做好“茶旅融合”文章,打造沉浸式体验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为特色的茶旅融合精品线路。
68闽西汉剧国家级
武平县
闽西汉剧音乐唱腔悦耳动听,非遗特色鲜明,素有“南国牡丹”的美誉。一是在闽西文化艺术中心设有约200㎡的闽西汉剧非遗展览馆,馆内有VR体验设备供游客参观;展厅门口设有约30㎡的小舞台,供游客互动体验闽西汉剧非遗表演。闽西汉剧经常参加各类文旅推介和博览会展演,深受观众喜爱。龙岩市汉剧传习中心创排了《东方汉歌》《贵妃醉酒》《国色天香》等多个富有非遗特色的节目可供旅游推荐展演及景区表演;二是在武平县兴贤坊传统文化街区设有梨园-闽西汉剧传习体验中心,有800平的固定场所,每周三、周五、周六均有专场演出,游客可以观看专场演出,参观闽西汉剧传承历史介绍及闽西汉剧服装展,并可根据游客需求提供汉剧服饰打卡体验。
69闽西客家
木偶戏
国家级龙岩市闽西客家木偶戏明朝初年从杭州传入,主要流传于上杭、连城、永定等地,吸收了闽西汉剧等地方民间音乐的元素,逐渐发展和形成具有龙岩地方特色的闽西客家木偶戏,其保留了宋元“说话”傀儡遗韵,以及明清木偶艺术形态,具有剧目丰富多样、唱腔兼容并蓄、客家特色鲜明、表演形式丰富等特点。该项目常年在永定土楼景区、连城冠豸山景区、长汀古城景区等常态化展演展示互动,并在5个客家县(区)建有非遗体验点,当地传承人定期在工坊内进行实践展示传承活动,游客可以近距离地参观体验其制作过程和现场体验。
70雕版印刷技艺国家级
连城县
连城四堡镇,唯一活着的古代雕版印刷的见证者,是明清时期全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四堡镇内设有雕版印刷技艺传承体验中心、雕版印刷陈列馆等固定场所,省级传承人马力和市级传承人马斌定期在传承体验中心进行实践、研学、展示传承活动,游客可以参观体验其制作过程和现场体验雕版印刷,活动可串联在旅游线路中。在连城县四角井历史文化街区非遗一条街内设有马力雕版艺术体验馆,其中可以体验雕版印刷,文创产品可进行售卖。
71汀州客家酿酒技艺省级
长汀县
汀州酿酒历史悠久,据传唐代前汀州就有酿酒作坊,酒质优良,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酿酒技艺传承体验中心设立在五通街林氏家庙,让非遗文化与宗祠文化、历史文化名街融合在一起,积极参与各项非遗活动、研学体验及大型旅游展销会。在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店头街”景区已建立“汀州客家酿酒技艺”传承基地,研学基地、常态化研学、体验、产品融入“长汀店头街”设立销售点。
72绿茶制作技艺(武平高埔茶)省级
武平县
武平县自宋代起便存在产茶、栽茶、制茶、售茶的活动,明朝时期,当地居民驯化野生茶,逐渐培植出本地特色茶种——高埔茶。目前,全县绿茶种植面积共计三万五千多亩,主要分布在桃溪镇、民主乡、中山镇、中堡镇、大禾镇等乡镇。武平高埔茶建有生态茶叶基地,是集茶艺、采茶、制茶、品茶、培训、研学、科普、文旅康养、学术研究等为一体的茶旅融合场所,传承人定期进行实践展示传承活动,有20公顷的茶园固定场所,游客可以参观体验其制作过程和现场体验。
73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国家级寿宁县中国木拱桥营造技艺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造型丰富,数量众多,在国内同类廊桥建筑中独领风骚,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寿宁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采用编梁榫卯结构是木构桥梁含金量最高的品类。在西浦景区建有寿宁廊桥博物馆和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非遗工坊,有800平的固定场所,传承人可以在场所内开展展示传承活动,游客可以参观体验及学生研学活动,已串联在旅游线路中。
74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国家级福安市坦洋工夫茶外形紧结圆直匀整,带白毫,色泽乌黑有光,内质香气清鲜高爽,汤鲜艳呈金黄色,滋味醇厚,叶底红匀光亮。坦洋工夫茶发挥优势在福安城区及乡镇统一布局设点,促进旅游融合发展。在穆云乡景区白云山建茶博物馆1000平方米,定期在馆内进行非遗历史及文物交流;在社口镇坦洋茶场建有5000平方米非遗传习所和体验区,传承人36人。定期在传习所进行实践展示传承活动,包括开展非遗技能培训,党、团建工会活动点,中小学生研学等;在城区建有非遗展示馆1000平米,宣传展示坦洋工夫红茶的历史文化、传统制作技艺,灵活融入旅游景区建设。
75福鼎白茶制作技艺国家级福鼎市福鼎白茶制作技艺的核心工艺包括萎凋和干燥两步,不炒不揉,通过适度的自然氧化保留了丰富的活性酶和多酚类物质。这种制作技艺与白茶史息息相关,最早可追溯到清嘉庆初年最终产品包括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以及新研制的工艺白茶等品类。在福鼎市,多个福鼎白茶制作技艺的茶企按照“生态、观光、文化、历史”主题,建有生态茶园连片、景区空间独立,前楼后园、园湖相映的集“吃、住、玩、游、娱、购、研、学”一体化的现代化茶旅观光园,可供福鼎白茶传统技艺非遗传承人定期在茶工坊内进行实践展示传承活动,同时游客可以参观体验其制作过程和现场体验。
76柘荣剪纸国家级柘荣县柘荣剪纸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地域个性,既承传了中原剪纸的写意、质朴、浑厚,又融合了南方剪纸的严谨、细腻、秀丽。柘荣剪纸所在的靴岭尾村拥有400多年的剪纸文化底蕴,是宁德市级的剪纸特色村。该村建有剪纸非遗工坊、剪纸传习馆、大师剪纸馆、剪纸主题民宿及剪纸作品展销红纸屋、剪纸文创田园等固定场所,总占地面积约5500余平方米。剪纸非遗工坊内入驻2名省级剪纸传承人、1名市级传承人及7名县级传承人,定期举办剪纸技艺培训班,目前已累计组织150期次培训受益对象7800余人,游客可沉浸式体验剪纸艺术。该村还融入全域旅游,与洪坑土楼、鸳鸯草场等景区串联成线,剪纸及其文创产品在景区、县城街区均有展销。
77寿宁北路戏国家级寿宁县寿宁北路戏,俗称福建乱弹、横哨戏,清代中叶,乱弹进入福建后产生了上路班、下路班、北路班、南路班等戏班,其中以北路班最为强盛,北路班仍活跃在闽东北一带,北路戏即由此而得名。其曲调具有旋律优美、节奏欢快、行腔圆顺、抑扬顿挫,富有叙事性表现特征,有很强的适应性。寿宁成立北路戏保护传承中心,提升北路戏剧院及展示馆,有5000平的固定场所,传承人定期在场所内进行练功传承展演活动,每年参与免费公益演出80多场。可串联在旅游线路中,融入景区(街区)表演宣传推介等。
78婚俗(畲族婚俗)国家级霞浦县畲族婚俗以传统婚礼囊括了畲族的歌谣、舞蹈、习俗、礼仪和信仰,是民族精神、特色的传承载体,也是畲族千百年历史文化的缩影。该项目建有畲族舞蹈馆、畲族婚俗馆,畲族武术馆,总计300多平方米。传承人定期在传习所内开展畲族非遗文化传承活动。游客可以参观非遗展馆,同时体验畲族婚俗、畲族手剪、畲族舞蹈等7项非遗项目。
79畲族小说歌国家级霞浦县畲族是一个善歌的民族,素有盘歌、对歌的传统习俗。晚清时期,畲族中一些能文识字的歌手们将汉族的章回小说和评话唱本,结合本民族的语言特点,进行再创作,改编成手抄唱本形式,称之为“畲族小说歌”。它是畲族歌言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体裁,该项目目前建有畲族歌王对歌台、钟学吉故居,总计400多平方米,传承人定期开展畲族小说歌传习活动,游客可以参观对歌台和故居,并学习和体验畲族小说歌演唱,动静态展示展演皆可串联在旅游线路中。
80闽东畲族乌饭制作技艺省级宁德市蕉城区畲族乌米饭相传为唐代以来,畲族人民为纪念民族英雄雷万兴,在每年“三月三”做乌米饭过节,相沿成俗,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畲族乌米饭不但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底蕴,更有科学上的食疗同源的美称,是畲族人民对民俗传承和发展的特色美食,又是一份道家养生美食,可串联在旅游线路中,供游客体验、品鉴、购买。
81闽东畲族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省级宁德市蕉城区畲族传统服装,多有刺绣,刺绣色彩丰富,称“凤凰装”,不但是畲族人民生活中遮体御寒的必需品,还是畲族人文精神和民族审美观的集中体现,也是畲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外部特征之一。游客可以参与闽东畲族传统服饰制作过程和现场体验,可串联在旅游线路中,产品可灵活融入景区(街区)。
82周宁鲤鱼溪护鱼习俗省级周宁县周宁鲤鱼溪护鱼习俗传承已有800多年历史,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浦源村里都要举行大型鱼祭活动吸引来众多游客信众。浦源村将八百年护鱼文化与景区完美融合,依托神奇的护鱼习俗建设“鲤鱼溪公园”、修葺郑氏宗祠等基础设施,建成国家级4A级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十佳和谐乡村,展现新时代和谐人文情景,是周宁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典型代表。
83乌金紫砂陶制作技艺(寿宁)省级寿宁县乌金紫砂陶制作技艺借鉴和吸取中国古代陶瓷、青铜器、铭文、碑刻等艺术精华,运用传统制陶技艺和金石刀法,创作出具有金属质感、色泽仿古的乌金陶产品。该项目在寿宁下党景区建有乌金陶省级非遗工坊,传承人定期在工坊内进行实践展示传承活动,有400平的固定场所,游客可以参观体验其制作过程和现场体验。
84福建贝雕
(平潭)
省级平潭综合实验区平潭贝雕是具有独特艺术的特色传统手工艺品,利用贝壳的天然色泽、纹理、形状,经过艺术构思、磨雕,粘贴而成的工艺美术品,具有贝壳的自然美、雕塑的技法美和国画的格调美。平潭贝雕项目保护单位建有2000㎡的贝雕观光工坊和展览馆,另有合作配套文创研学中心约3000㎡。全年365天全日制展示和传承实践活动,游客可参观体验并DIY制作,贝雕相关文创产品可灵活融入景区。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阅读,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茶晟网(chashengapp.com)处理!

上一篇:茶旅融合——松溪县茶平村-吴山头村

下一篇:泉州城市巡游季 “古城+安溪”文旅推介活动

相关推荐

关注茶晟

    茶晟网
返回顶部